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>重生明末当皇帝> 第097章:躁动的大明底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097章:躁动的大明底层(2 / 2)

可是这年头不一样,在城镇混不下去的农民工,他们是回不去农村的。他们只能像后世的印、南美的贫民一样,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贫民窟。


商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产生冲击,为什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后果?


例如一户佃农,租用十亩土地。那么这十亩土地,不仅用来上缴佃租,以及家庭所需的粮食,还会种上一亩棉花,然后男耕女织。家庭主妇靠纺织土布,不仅可以为家庭提供布匹,而且还能增加一笔收入。


可是商经济一发展,松江等府的纺织厂所生产的布匹冲击农村,家庭主妇的土布就卖不出去了,或者是不值钱了。


同时过去农村,农民需要的商,普遍是在农村内部进行简单分工生产、交易,钱是在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流通的。可是大量商冲击之下,钱就流向城镇了。等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没钱了,这个时候农民要想继续获得生活必需,就必须向城镇出售农产,而不是再继续过之前那种自给自足的日。


如果不改变生产模式,可能会吃不起盐、穿不起衣服,买不起祭祀用的酒,买不起砂糖等等日用。


渐渐的,农产都商化了,商化的农产,往往种单一,从而进行产业分工,农民被剥削得就很严重了。就如后世的农民,很多水果在产地卖不出1斤1块钱的价格,可运到大城市,价格直接飚到5块以上。何况是这个年代,交通条件更差得多,农民被剥削得就更厉害了。而且农产容易滞销,一旦农产滞销,农民就会破产一大片。


万历年间物价那么低,主要是因为农村普遍没钱,对货币有较大需求,相互竞争之下,农产更是卖不出好价钱。然而在竞争中,农民大量破产,破产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对农产的需求,而农业生产规模开始缩小,进而物价开始不断上腾。


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如果增加农业税的征收,那简直就是自寻死,在收税方面自然只能考虑商业税了。


面对这些破产农民,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。一种是走满清的线,把遏制商经济当成基本国策,在慈禧时期都在贯彻这种政策。另一种就是用市场方式进行解决,参与到商经济的发展当中,并进行引导。


朱由校如今走的就是第二种线,先发展皇家资本,从商经济中赚到钱,从而提高工人待遇、稳定农民的生产,核心就是——增加就业。


“商业税的征收不能操之过急,如今征收规模也就是北直隶地区,可以暂缓扩张,防止商人抱团反弹。”朱由校见反对征收商业税的奏章确实有点多,于是不得不考虑暂时收敛一番了。


别以为那些商人不会抱团。


这年头官员、士,他们的笔杆、喉舌控制着舆论,只要他们全体嚎上两嗓,就算是远在广州、海南的商人,都会担心皇帝会不会把商业税收到他们头上。


所以这个时候,朱由校不能表现得心急,甚至要表现得适可而止,让其他商人以为,只在北直隶征收商业税,以及在北直隶发展垄断商业,从而对各省商人进行分化。ps:这几天书评区出现了一些严重拉低他人智商的帖,思想大多停留在不是打就是杀,十分端的那种小生层次。你跟他解释高级一点的玩意,听不懂不说,有些就算听懂了也要用歪理争论不休,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岸。好吧!作者实在没功夫陪这些小生装b,也没有义务去拯救他们的德,有这时间作者还不如多写两章回馈正常读者,所以听不懂拉倒。过激的帖,作者会直接删除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jianshou.net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